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 > 外语

曲终人散 与诗词的相遇为何总是“久别重逢”

日期:2017-03-11 11:44:59  点击:0 
分享:

北京2月17日电(孙竞)丁酉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着实让这个春节又热闹了一番。选手们吟诵的或婉约或奔放的诗词歌赋“忽如一夜春风来”,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诗意情怀。数据显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突破了1亿次。

绚丽的诗词舞台已经掩上大幕,它掀起的诗词热潮又会持续多久?这场群英会,真的如春风化雨般激发起人们重读古典诗词的热情?还是再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转瞬即逝的一次文化消费?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又将如何走出“应试化思维”的藩篱?这场“诗词热”的余温渐渐散去,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思忖却刚刚开始。

一场“电视秀”燃起的古诗词热潮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电视节目引领的传统文化热潮。从《百家讲坛》的风靡,到近几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被网友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文化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放异彩,“圈粉”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观众。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毅华认为,诗词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上的精华浓缩,《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大众传媒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纯真质朴的诗文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与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接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不仅在于娱乐化的包装和扣人心弦的环节设置,更在于这样一次重温,为人们找寻到文化情感上的共鸣。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姜朝晖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诗词大会的火爆折射了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还是“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在这些“熟悉的陌生题”中,我们一方面有感于中华诗词千百年来积淀的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在反思,与诗词的相遇为何总是“久别重逢”?

应试思维凸显古诗词教育尴尬

横跨汉字听写、成语、诗词三大比赛的“最强擂主”彭敏,这一次在“三连冠”的道路被阻,在总决赛最后的比拼中败给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屈居亚军。名不见经传的16岁高中女生夺魁,令不少专家和学者感到意外。她在“飞花令”环节中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吟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更是惊艳全场。节目的点评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

同样在诗词大会上震惊四座的,还有13岁的初中生侯尤雯和16岁的姜闻页。同样是参赛选手的北大博士陈更不由地感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几位中学生的出彩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也引发了对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多期待。

然而,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直截了当地说:“武亦姝只是个例,她的成功更多取决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内在渴求,与外界关联不大。”作为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表达出极大的担忧。

《文汇报》几年前的一篇报道显示,在上海的一次中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中,黄荣华等多位沪上名师纷纷感慨,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思维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考试知识,用于授课、考试、编写各种教学指导书,甚至影响到教材编写。这一沉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罔顾文本个性,用“现成”的“考试知识”来解读文本,这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纵观2016年各省市高考试卷,在满分150分语文科目中,涉及古诗词的分值仅6-8分。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去背诵大纲里所有的诗词篇目去争这6-8分,倒不如多做几道理化题目来得“经济实惠”。

姜朝晖认为,应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学习,一是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学这些“无用之学”,二是即便应试有一定内容涉及,大都出于考试目的,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学生很难让诗词文化入心,因此很难去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在升学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固守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容易拿分怎么教”,应试思维模式导致了古诗文被沦为“语言材料”,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在学生武亦姝摘取冠军之后,黄荣华仍旧在努力发声:让古诗文的教学离开“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释放出真正的魅力。

腹有诗书 方能宠辱不惊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诗词修养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化人 艺术养心”,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还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我们在诗歌的代代吟诵中锻造着民族性格,在诗词的表情达意中汲取着处世经验,在诗词的熏陶中使生命个体具备艺术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作为多年研究基础教育的学者,姜朝晖说,古代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集大成,诗词背后的美学意蕴对孩子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书店里的《唐诗三百首》被抢购一空。在家长的追捧下,学生们在接受这种“看似无用”的教育时,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韵味?也许,40岁的白茹云,体会得会更深。这位来自河北的普通农村妇女,正在与死神争夺生命,而在背后支撑她的,正是来自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浸入骨髓的力量;诗词大会舞台上的刹那芳华,远远遮掩不住她内心的光芒。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武亦姝发言说,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三四岁始习古诗文,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在诗词的浸染下,16岁的武亦姝内心平和,沉静。在《中国诗词大会》结束后,她和家人拒绝了所有采访。

而这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该如何在应试夹缝中培育?姜朝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要放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高度去认识;学校教学要改变应试取向,通过文化社、兴趣组等社团形式,开展朗诵、欣赏、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媒体舆论积极宣传引导,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相关内容

  • 到2020年 将建设千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到2020年 将建设千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北京2月14日电(孙竞)日前,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要

  •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获奖 三位教育人“感动中国”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获奖 三位教育人“感动中国”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8日晚,《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h飞、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分别获得20

  • 两部门:最迟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要达标 两部门:最迟2025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要达标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应在2020年前完成所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推迟

  •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更名 陈宝生任组长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更名 陈宝生任组长

    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郝孟佳)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工作领导小组名称调整为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任组长,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任副组长。 领导小组将定期研究解决教育行

  • 毕业生到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工作 工资高定三档 毕业生到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工作 工资高定三档

    北京1月25日电(记者申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新录用为公务员的和招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的,

  • 南开大学外籍师生载歌载舞迎新春 南开大学外籍师生载歌载舞迎新春

    北京1月24日电 (记者 郝孟佳)据南开大学官网消息,近日,南开大学举办了外籍师生迎新春联谊活动,100余名外籍师生相聚在喜气祥和的爱大会馆,喜迎农历新年。 活动中,留学生们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 合和管乐团成立五年 小乐手奏响新春序曲 合和管乐团成立五年 小乐手奏响新春序曲

    北京1月23日电(孙竞)北京市丰台区师范附属小学庆祝合和管乐团成立五周年暨新春音乐会昨天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精彩上演。小乐手们在指挥老师带领下,娴熟地演奏了《游乐场的一天》、《高山青》、《勇敢飞行》、《玫

  • 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 占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半还多 今年高校毕业生795万 占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半还多

    北京1月23日电(记者申宁)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差不多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就业